欢迎访问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网站

  • 校园精神:仰望星空 崇尚实干
  • 理念:发展教育
  • 校训:诚毅朴雅
  • 培养目标:健康 健美 健全 高雅 高贵 高尚
校本课程

名师论课堂之《漫谈有效教学》

作者:jwchu发布日期:2007-12-10

物理组 王献民

 

   老师们,下午好!我没有拿出成熟的经验、方法,在这儿把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听课学习,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关注到的

以及感想,拿出来,供探讨。

一、有效教学研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代表人物有:斯蒂文思(1912)、弗洛伊德(1966)、卡特尔(Cattell, R.B., 1931)等。后期从系统论、信息论、行动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几个方面研究有效教学。

我国,于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2001年下半年开始实验以来,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已七年的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也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

国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当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一是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二是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而关于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改革必定引发有效教学的革命性发展。我们学校在这一年中,集中精力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不仅抓住了核心、关键,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学校的思想:教学为中心、质量为核心、毕业年级为重心。全校已达成共识:要使课堂教学做到"投入少,高产出",关键要实行"精讲精练精评""精讲精练精评"是符合当前提倡的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为原则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评价方法:高校课、低效课、无效课。

二、探讨有效教学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如果说提出建议的话,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环节 :(一)规范教案内容(二)完善备课步骤(三)优化教学过程(四)沟通师生心理(五)多手段激发兴趣(六)加强巩固与检查、反馈

具体的细节我不再多说,我想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这里有一篇文章,我想推荐给大家。

面对课改,教师要有三种眼光

  (一)崇尚“肥皂水”哲学,用关爱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内心都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师不要因为他是优等生,犯点小错就不去深究,也不能因为是学困生而遗弃,教师要以人为本,学会关爱、宽容。要做到真正的关爱学生,让宽容结出硕果,这需要教师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智慧。当教师遇到学生犯错误时,不要立即“拆穿、点破,”更不能公开指责,让学生难堪,要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让学生知晓过错,促其觉悟,进而达到自律。多给学生涂些“肥皂水”,让他们的身心少受一些伤害。

  (二)谨防“超限效应”,用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

  美国著名作家马可·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却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讲完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可·吐温非常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通常来说,这种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的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称它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像教师拖堂,用同样一种方式重复传授同一内容等等,其结果是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得不偿失。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其自控能力还很差,一味地对其机械地重复传授知识,很容易使他们焦躁、不耐烦,“逼”急了甚至会产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必须要考虑变换不同的表达方式或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规避“超限效应”的产生,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用期待的眼光看待学生。

  美国人罗森塔尔等人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潜力测验,其实验只不过是一次一般的智力测验。他们随机抽取少数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后故意告诉他们的教师,说这些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结果,那些被认为有潜力的学生的学习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实验表明,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动力。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和赏识,也特别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所以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关注,用期待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关注和期待中主动地成长。当然教师的期待应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恰如其分的期待,能让学生拓展憧憬未来的情感通道。

以上是这篇文章的原文。

老师们,关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我也是一方面通过参加骨干教师学习、研究生班学习;另一方面是在近几年的实践中、近期不断的听课中,感受、认识。在我们学校,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燃烧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自己平凡的生活和民族的教育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懈的追求着、奋斗着、抗争着、求索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感想、做法、思路,有梦想------,比如说:

化学教师王晓燕------课堂上温柔的话语,如春风,如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心田;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在思索,在探讨,在解决,在获得

语文教师项仁军------对问题的解决方式总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明晰的思路,恰当的引导,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物理教师李明田------课堂上互助小组的建立,诠释了习题课如何上成高效

外语教师孙金萍------课堂上的耐心等待,激发思考,引发兴趣,诠释了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路

还有王惠丽的博爱、魏浩峰的机智、夏西强的灵活、郭国栋的激情等等,这也都是对有效课堂的一种诠释。还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很有特色,没有去听过他们的课、没有去学习,这是我的遗憾。不过有这么多教师的课堂,都形成了特色,这要归功于我校的校本教研。我校的校本教研,犹如一个充满着魅力的磁场,将所有热爱教育科研的教师吸引在一起,让无数智慧的心灵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使我们的教学水平逐年抬升......

   三、追求有效教学

老师们,课堂的高效,在于师生发自内心的激情迸发、同伴互助小组的恰当运用、指导学法、学会等待、教师的教学艺术等等,也当然在于课堂教学设计。我们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体:课堂因“预设”而顺畅,因“生成”而精彩。记得《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

大家知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而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就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而我们要做好这一点: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将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我认为它应该是: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如杜威所言---教育无目的。

实事求是地说,我不知道该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有效课堂模式,来报答学校、老师们的信任。因为我自己也在学习。

老师们,春天的和风细雨,无震天撼地之威,无拨山倒海之势,却能催得万物萌发,百花竞放。夏日的狂风暴雨只能摧得枝叶凋零百花残。同样的风和雨,方式不同,效果迥然。让我们学会教学、学习教学,把握好“指导”与“主体”的火候和分寸,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葆活力。在这里,不妨学学和风,学学细雨,学学柔水。

在学习和反思中,在探索和交流中,让我们一起互相温暖彼此的心灵,一同经历着、痛苦着、感悟着、成长着、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