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网站

  • 校园精神:仰望星空 崇尚实干
  • 理念:发展教育
  • 校训:诚毅朴雅
  • 培养目标:健康 健美 健全 高雅 高贵 高尚
校本课程

名师论课堂之《开启学生的发动机》

作者:jwchu发布日期:2007-12-20

历史组  袁富强

 

说到课堂,想起了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授业与解惑,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取胜。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学生高考中不能取胜或者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就我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学习历史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高考。这样的动机很难燃起学习的热情。

二、基础不牢。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然要体现它的选拔功能。再加上这几年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基础不牢是很难应付高考的。

三、方法不对。很多同学都存在方法问题,但他和前两个问题比起来,居于次要地位。

弄清了原因,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

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不足的问题。我联系到自己的爱好—我酷爱读书。人们常用废寝忘食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的境界,其实用这个词来描述我看书的狂热还嫌不够。一本好书拿到手,我不仅仅是废寝忘食,我总是看到牙疼也不肯罢休,连上厕所的时间都非常吝啬,直到膀胱快要爆炸了,才匆忙跑到卫生间,憋红了脸往下使劲,还一直嫌流速太慢、流量太小,扫尾工作还没做利索,便又一头扎进书中,自得其乐。为什么会如此着迷,因为其中乐趣无穷

我常常想,为什么历史课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呢?我们的教材有问题。其实历史是生动活泼的,是波澜壮阔的,是荡气回肠的,是令人欲罢不能的!可惜我们的教材,限于篇幅的限制,只能进行剪裁,择其要者保留之;限于观点的约束,往往进行加工,失去其原有的本色,所以学生读到的,只是一些枯燥的教条和结论,这些被风干了的历史,早已经变得黑黢黢的,哪里还有一丝的鲜活与灵动。这样的教材,当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但是教材是死的,课堂却是活的。我们可以突破教材。想通了这些,我就放下了包袱。我不再受教材编排的约束,不再受教学参考书上重点和难点的局限。在我的教学中,凡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都是难点。凡是容易考试的地方,都是重点。我不再刻意的去设计提问,不再小心的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重点要做的,就是还原历史。把课本上被挤干了的历史再放回到那个时代,让他活起来,动起来,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骂人、会发疯,会流血;对一些重点问题,我浓墨重彩,多角度阐释。透过我的讲解,让学生看到拿破仑的金戈铁马,刘邦的尔虞我诈,李清照的哀婉凄切,和东厂太监那阴恻恻的微笑。对一些难点问题,我重点挖掘。在我的抑扬顿挫中,让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六出祁山,虽无功而返,但他从未放弃兴复汉室的梦想;雍正帝暴戾专断,却勤俭敬业,在众人的诟骂声中却铺就了乾隆朝辉煌的基石。当我讲到刘邦被项羽追赶,担心车上人多跑得太慢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车时,学生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当我讲到文革期间,医生再三告诫病重的周恩来不能坐飞机,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为了让邓小平重新主持中央工作,来稳定住当时的混乱局面,亲自坐飞机到湖南,面见毛泽东时,学生满脸都是关切。此时,不需要调动,不需要提问,学生全神贯注,思维活跃。我就是演员,就是导演,不,我就是历史,跌宕起伏,怒发冲冠,勃发的激情张扬着盛世的辉煌;我伤痕累累,体无完肤,满眼的哀伤倾诉着胸中的怨恨。讲到卖国条约,我和学生一起谴责痛骂,酣畅淋漓;台湾割给日本,怒火在我们的胸中奔腾燃烧。学生融进了历史,此时再进行引导,把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揉进课堂,进而提出问题,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历史,就水到渠成,不着痕迹。遇到零碎的知识点,我让学生前后找联系,遇到大块的结论,我领着学生进行解剖,逐词逐字的分解,难记的地方,编成顺口溜,常考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命题。这样的背景铺垫和纵深挖掘以及适时的点拨,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自己总结规律,自己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内化,书上的内容就不再仅仅是专家的结论,而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能力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中,不用再对高考望而生畏。课堂成了学生的期待,课堂也成了我的乐园。在学生会心的眼神中,我捕捉到工作的幸福;学生那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就交汇成了成功的喜悦。

学无止境,教无终点,学生的期盼,激励着我上下求索;同仁的智慧,滋养着我不断前行。